察(cha)合①北上(shang)和親賦(fu)
(一)
西夏(xia)立國(guo)172年兮,
蒙古軍(jun)攻打(da)西夏。
興慶城外飛矢如雨兮,
血盈黃河。
夏軍終不(bu)敵(di)兮,
忽見河口決裂。
湯湯大河兮,
驅虎豹(bao)于百(bai)里外。
敵(di)強我(wo)弱兮,
蒙古(gu)終(zhong)為(wei)國之大(da)患。
又一臣向夏皇(huang)獻(xian)策曰(yue):
“將察(cha)合獻鐵(tie)木真,
以公主之(zhi)美貌,必得大汗歡心。
結百(bai)年好(hao),可(ke)絕異域(yu)患!”
一(yi)臣私泄于察合兮,
察合大驚!躑躅良久,因有所思:
“斯非吾所(suo)愿兮,
因心(xin)已有所屬。
美男名曰‘子君’兮,
英(ying)俊而倜(ti)儻。
職列于(yu)衛隊兮,
保(bao)父皇之安(an)危。
善發連弩(nu)兮(xi),
百(bai)(bai)發百(bai)(bai)中。
與吾青梅(mei)相惜兮,
去歲私諾終身。
父皇寵我(wo),假時日以稟兮,
必能成全與(yu)子君百年好!”
察合彷徨久兮,
傳信于衛隊。
遂暗約子君兮,
具(ju)情以告。
月上(shang)柳稍兮,
良辰毫無顏色。
子(zi)君初無語(yu)兮,
然其(qi)面悲(bei)戚!
察合(he)伏其(qi)懷(huai)兮,
落淚滂沱。
子(zi)君輕撫烏髻,曰:
“國(guo)家(jia)有難兮,
吾們當(dang)首赴國難。
愿萬萬家(jia)團圓(yuan)兮,
吾二人(ren)分離又(you)有(you)何惜哉?”
察合與(yu)子(zi)君相擁而泣。
忽(hu)聞子君奮而曰(yue):
“鐵木真若善(shan)待君兮,
姑(gu)且從之;
若于公(gong)主有絲(si)毫慢(man)待兮,
吾(wu)必以連(lian)弩射殺(sha)之!”
明日,送親臺立。
察合著(zhu)鳳冠(guan)儀服兮,
攜細軟從仆。
天陰欲雨兮(xi),
車輪轟鳴。
將嫁(jia)鐵木真兮,
寸心(xin)欲裂。
送行者自夏(xia)皇及屬(shu)下萬余人兮,
子君(jun)列于其中(zhong)。
別夏皇兮,
察合(he)淚眼(yan)再望子君。
縱馬河畔(pan)之少年(nian)兮,
英武(wu)絕(jue)倫。
其面有悲兮,
察合淚眼婆(po)娑(suo)。
喚子君于(yu)近前(qian)兮,
竟嗚咽不能語。
執手相視,哽咽(yan)語子君(jun)曰:
“濤濤黃河兮,
能鑒我(wo)心!”
子君答(da)曰:
“巍(wei)巍(wei)賀蘭(lan)兮,
可鑒(jian)我懷!”
(二)
竹筏北上兮,
親人愈行遠。
距夏故土萬里兮(xi),
天蒼蒼且(qie)風厲。
為夏國之和平(ping)兮,
效昭君出(chu)塞。
與鐵木真成親(qin)于第三斡兒朵兮,
時塞北風(feng)料峭。
蒙古人海量(liang)兮,
是夜杯盤狼藉。
鐵(tie)木真亦大醉兮,
酩酊而入洞房(fang)。
見察合紅(hong)妝(zhuang)坐玉(yu)床兮,
令侍(shi)婢皆退出。
察(cha)合體態姣美兮,
可汗疾步近(jin)前(qian)。
察合(he)避之不及兮,
伏(fu)錦塌而慟哭:
“蒙(meng)古侵西(xi)夏兮,
夏國(guo)尋(xun)美色。
欲得以酬(chou)大汗(han)兮,
為止干(gan)戈于(yu)夏蒙。
蒙(meng)古兵勇武(wu)兮,
兵所指皆(jie)披(pi)靡(mi)。
未久普天(tian)下皆華裔兮(xi),
舉寰宇皆為(wei)大汗子民。
大汗(han)愛民兮,
人(ren)心歸之。
舉天下果以大(da)汗為(wei)英(ying)雄兮,
斯(si)非諛辭。
襟江山而擁(yong)美人兮,
固(gu)英雄本色。
吾慕(mu)大(da)汗兮,
雖色(se)淺而才疏。
本該傾(qing)心以事大王兮,
心(xin)中(zhong)卻有難言(yan)……”
言(yan)畢察(cha)合嗚咽兮(xi),
方淚下如雨(yu)。
鐵木真端坐玉床兮,
正色以道:
“汝且(qie)道(dao)來!”
察合蹙(cu)眉曰:
“吾(wu)有(you)發小兮,
名曰‘子君’。
兒小共(gong)嗅(xiu)青梅兮,
又駕竹馬(ma)同(tong)歡。
兒時(shi)心即所屬(shu)兮
兩小而(er)無猜(cai)。
遂私(si)訂終身兮(xi),
決不事(shi)二夫。
遂發(fa)千般愿:
‘若(ruo)夫海(hai)枯石爛兮,
山無陵。
江水(shui)為竭兮,
冬(dong)雷震震。
夏雨雪兮(xi),
天地(di)合(he)。
時乃敢與子君絕。’
未料(liao)蒙古軍(jun)臨(lin)城下兮(xi),
夏國(guo)以我為美(mei)色。
故令我為大汗妾兮,
以絕兵戈。
為(wei)免(mian)生靈于涂炭(tan)兮,
吾北上使蒙古。
天(tian)下皆(jie)以公為英雄兮,
鄙人今(jin)具情以告。
古曰:君子好成人之美!
大(da)汗乃(nai)天下英豪(hao)兮,
想必能(neng)全小(xiao)人微愿!”
鐵木真靜靜聆(ling)聽(ting),稍頃(qing),曰:
“汝之(zhi)所(suo)愿,
朕能諒汝!
然蒙古(gu)有蒙古(gu)國之體面,
凡今(jin)后爾當仍以吾妾稱(cheng)之(zhi),
凡內吾可視汝為吾義女。
有日吾(wu)可全汝與子君之好,可乎(hu)?”
察合諾(nuo),竟感激涕零。
是夜,鐵木真帳內與察(cha)合分榻臥(wo)。
塞(sai)北(bei)風蕭蕭兮,
察合思故鄉。
晝(zhou)有錦衣(yi)玉食兮(xi),
夜有胡笳笙歌宴舞。
鐵木真視(shi)察合為義女兮,
察合以父事(shi)鐵木真!
(三(san))
一日,鐵木真(zhen)興致佳,
察合(he)伺機語大汗(han):
“愿夏蒙永結好兮,
從此永無戰爭!”
鐵木(mu)真曰:
“但西(xi)夏國守盟約(yue)、不背(bei)我兮(xi),
吾在世(shi)永不侵擾西夏(xia)!”
稍頃,察合父為宗室齊王(wang)李遵(zun)頊廢。
夏國遂東聯金國,北擊蒙古。
夏蒙盟約遂廢。
鐵木真以為夏叛(pan)己(ji),
舉(ju)兵將(jiang)伐之(zhi)。
察合(he)勸(quan)曰:
“夏國立于蒙、金(jin)之(zhi)間兮,
受金(jin)國脅(xie)迫。
猶古之樓蘭(lan)兮,
不屈從匈奴或漢、將(jiang)無以自立。
愿(yuan)大汗諒之兮,
稍假時日。
夏人酷愛和(he)平兮,
必能與蒙古(gu)和好如初(chu)!”
鐵(tie)木(mu)真不聽。
前方戰事急兮,
察合心(xin)急(ji)如(ru)焚。
故園將遭涂炭兮(xi),
夏國將不存!
鐵(tie)木(mu)真率十(shi)萬鐵(tie)騎兮,
興(xing)慶(qing)被(bei)圍如鐵桶(tong)。
子君(jun)聞鐵木真不見察合仨月(yue)兮(xi),
深(shen)以為(wei)慢待公主。
從此遷(qian)怒于鐵木真兮,
日(ri)日(ri)霍霍擦(ca)連(lian)弩。
蒙古侵西夏(xia)兮,
子君率眾御侮。
鐵木(mu)真蒞臨興慶城外兮(xi),
冠蓋(gai)最盛。
其旌旗皇皇兮(xi),
舍(she)鐵木真為誰?
子君曰:
“斯奪我愛人(ren)兮,
戧殺我(wo)民;
吾不得汝活兮,
家仇國(guo)恨俱報(bao)!”
舉連弩而奮(fen)發(fa)兮,
箭中鐵木真(zhen)胸口②。
大汗從此不起兮,
兵(bing)退興慶城外三十里(li)。
移營帳于六盤山兮,
江山秀麗(li)。
雖氣候宜人兮,
鐵木真病入膏肓(huang)。
彼(bi)將(jiang)亡(wang),召子(zi)拖雷,曰:
“吾(wu)一(yi)生征戰無數,所向披靡,
腳踩(cai)亞、非、歐仨洲。
未(wei)聽察合(he)公(gong)主言,
中夏國勇士之連弩。
雖扁(bian)鵲、華佗(tuo)亦無(wu)力(li)回天,
未幾將命喪西夏。
吾死,當秘不(bu)發喪,待夏(xia)城陷,
當屠城以祭我!”
未幾,鐵木真死(si)于西夏國(guo)六盤山。
興慶府終陷(xian)落兮,
夏人(ren)舉(ju)城(cheng)反(fan)抗。
子君連弩盡兮,
赤膊與蒙古軍決斗。
敵眾(zhong)我寡(gua)兮,
子君死于(yu)國難(nan)。
(四)
察合居蒙古土拉河(he)上游黑森林(lin)。
一(yi)日(ri)午睡兮,
得見子君。
斯人身著血戰袍。作(zuo)輯相告曰:
“吾已戰(zhan)死兮,
特來辭汝。
知鐵木真未(wei)善待汝兮(xi),
吾已射(she)殺此人(ren)。
吾(wu)與儂有(you)盟兮,
愿來(lai)世再作夫(fu)妻!”
子君言畢(bi),拱(gong)手而別(bie)。
察合跣足追逐之,
子君(jun)面(mian)察合(he)退,步行(xing)益(yi)疾,逝。
察合終未能(neng)及。
原(yuan)來南柯一夢兮,
從此陰陽兩隔。
察合夢醒哽咽兮(xi),
聞(wen)南邊來信使:
“大(da)汗已亡兮(xi),
夏人(ren)盡屠!”
察(cha)合從此無(wu)家(jia)兮,
土拉河畔獨步(bu)。
攜(xie)細(xi)軟南歸兮,
故(gu)國不堪(kan)入目。
削發于公主(zhu)臺兮,
從(cong)此但誦經文:
禱告(gao)父(fu)皇安息兮,
祈(qi)愿子君魂定。
滾鐘(zhong)口草木(mu)蔥蘢兮,
昔(xi)與子君曾(ceng)嬉戲。
耳鬢(bin)廝磨兮,
心(xin)儀斯人。
焚香(xiang)于子(zi)君冢(zhong)兮,
愿逝者知(zhi)玉人來。
冢(zhong)上(shang)雙(shuang)蝶戲兮(xi),
察合(he)悲懷少年事(shi)。
墳塋立(li)蒼(cang)松一對兮,
青翠相(xiang)向。
樹根盤結兮,
風雨與共(gong)。
察(cha)合祈蒼穹(qiong):
愿來世與子君連(lian)理兮,
永世不得分離(li)!
注①:察合公主(zhu),成吉思(si)汗(han)眾妻妾(qie)之一,也是西夏國主李(li)安全(quan)之女(nv),故又稱(cheng)察(cha)合公(gong)主。公(gong)元1209年,蒙古軍入(ru)河西(xi),李(li)安全派其世(shi)子李(li)承禎抗(kang)敵,戰敗;之后又派嵬名令公迎戰,令公戰敗被俘。李(li)安全派使者向(xiang)金國求(qiu)援,結果金國國主衛(wei)紹王認為應該(gai)讓這(zhe)兩個(ge)敵國相攻,就沒有(you)出兵。蒙古軍包圍(wei)了西(xi)夏首都(dou)中興府,李(li)安全迫于無奈,便(bian)將(jiang)女兒(er)察(cha)合獻給成(cheng)吉(ji)思汗,希望與蒙古(gu)和親,依附(fu)做蒙古(gu)的臣(chen)下。成(cheng)吉(ji)思汗便(bian)把察(cha)合納入后(hou)宮,班師回朝。察(cha)合后(hou)來成(cheng)為(wei)成(cheng)吉(ji)思汗眾皇(huang)(huang)后(hou)之一(yi),住(zhu)在(zai)第三(san)斡兒(er)朵,排行(xing)為(wei)第三(san)斡兒(er)朵第六皇(huang)(huang)后(hou)。
②:本說法來(lai)源于(yu)《馬可(ke)·波羅游記》。馬可·波羅是十三世紀意大利商人,于1275年到達中國,和元朝有十七年的交往。在其游記中這樣記敘:成吉思汗在進攻西夏時圍攻太津(今吉州,古要塞)時,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來的毒箭。黨項(xiang)人(ren)制造的良(liang)弓勁弩是(shi)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遠程武器。黨項(xiang)人(ren)在遷(qian)徙途中(zhong)一(yi)直將耗牛帶上,其“重數百斤,角甚長,黃黑相間,用以制弓極佳”。用耗牛角做弓是黨項人在牦牛價值開發和武器研制上的一大貢獻,“西夏都城興州出良弓,被中原購得,每張弓價值數百千”。宋朝曾有人購十數張西夏弓作為禮物送給權臣童貫,可見西夏弓在當時上流貴族中的地位和價值,其名貴可見一斑。北宋沈括在《夢溪筆談》卷十九中記載了黨項人制作的“神臂弓”——“似弓而施斡鐙,似鐙距地而張之,射三百步,能洞重禮”,在當時北宋人的眼里,那是“最為利器”。《世界侵略者傳略》、《元史》等國外、國內書籍都說“汗病八日死”,從患病到死亡只有8天時間,頗為蹊蹺。此前“薛阇欲行,汗留之,俾其親見西夏都城之攻撥”,證明成吉思汗在一路攻城略地中,對眼前要取得的勝利很有信心,而且身體狀況也很好。在當時的作戰情況下,導致其短期內猝死的只有箭傷了。我經過對成吉思汗之地六盤山地區多次的調查,比較認同以上馬可·波羅的觀點。而內蒙古文化學者馬冀也考證出,時年66歲的成吉思汗之死因與其受箭傷落馬有關。所以,公認的結果是,成吉思汗因毒箭(jian)攻心,傷(shang)勢益重(zhong),一病不起。成吉(ji)思汗死(si)了,他的話卻更有效。成吉(ji)思汗在臨死(si)前(qian)留下(xia)三條(tiao)遺囑,其中之(zhi)一就是他死(si)后暫秘(mi)不發喪(sang),待西夏國主(zhu)獻城投(tou)降時則將他與興慶府內所有軍民統殺掉。“汗同時囑諸將,死后秘不發喪,待唐兀主及期出都城來謁時,執殺之,并屠其城民。后諸將果如命而行。”